#头条创作挑战赛#无意中刷到一位文友的如下文章,他对另一位创作者@微笑水滴L6?的建议大加赞扬,称之为真心为老农民说话的建设性建议。

作者文章的截图
这倒勾起了我的好奇心,决定去一探究竟。于是我搜索了原作者的文章,专门截图如下。

原作者文章的截图
其建议的基本内容是:从中央财政拨付地方政府的约9万亿转移支付资金中划出10%,即大约9000亿元,专用于将老农民的基础养老金从目前的98元提高到600元的水平。
这实在让人感觉不可思议!!
就这么一个十分无知、纯属信口开河的所谓建议,竟然还被称之为让人感动的好建议?毫无疑问:这是非常典型的给国家添堵、添乱,是标准的瞎胡闹。
可以肯定地说:只要国家法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》还没有作废,行政法规《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》(国发〔2014〕8号)还继续有效,并持续地具有法定的效力,国家肯定就不会采纳这种十分愚蠢的建议。
非常清楚:按照现行的《社会保险法》和国务院的《意见》,无论是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金,还是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待遇,领取的根本性的前提条件是:所有的人都必须依法缴费,并且每个人缴费的多少与最终的待遇高低之间,是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和正比例关系,是依法缴费之后的法定结果。如果没有前“因”,自然就没有后“果”。任何人肯定无权改变。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同时,按照《意见》的规定,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=基础养老金+个人账户养老金。现将具体政策截图如下。

概括而言,基础养老金就是由财政部门免费、无偿拔付,由社保部门负责发放,专门用于给老年人养老的专项补助资金。其资金来源是由国家、省、地甚至部分县级政府分级负担的。在国家最低统一标准98元的基础上,省、市、县级政府都可以视当地的财力状况,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。因此,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实际发放标准,其实非常客观地反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能力。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,根本就无力提高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。用最简单的话来说:没钱。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、非常残酷的社会现实。说得更为彻底一点:要单纯地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,真正地提高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待遇,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。
而个人账户养老金,是由个人持续缴费而逐渐积累起来的法定回报,真正体现了多缴多得、长缴多得的激励原则,是标准的一分钱,一分货。作为真正的受益人,无论依法还是依理,都应该努力提高缴费标准,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提前做好准备。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。
更为客观地说:年满60周岁的城乡居民,在履行完缴费义务之后,个人账户养老金从此就基本固定下来了,肯定不会再有实质性的变化,从此开始领取养老保险待遇。
显然,对于已经开始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城乡居民来说,要真正地提高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待遇,自然也只能寄望于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拨款,来提高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;而提高基础养老金,我国绝大多数的地方政府根本就无力承受。于是,提高老年人的养老保险待遇,必然就成了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,成了事实上的空想。除此之外,肯定就没有任何可能的途径了。
说到底,不是政府不想提高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待遇,而是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来支撑。即:非不为也,力不能也。
换一个角度看问题:如果当城乡居民的缴费与待遇之间干脆没有任何关系,无论是否缴费参保或者缴多缴少,在待遇上都没有任何区别,缴费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。而国家却肯定会为所有的城乡居民无偿地白白发钱,并必须保证所有人的生活不会发生困难的责任,即:由国家对城乡居民中的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予以兜底,那至少可以肯定:我国建立不久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从此肯定会彻底地崩溃,完全不复存在。
毕竟,坐等国家白给钱,要比千方百计地筹资去缴费参保舒服得多。在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面前,所有的人肯定都是理性的,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傻子。
显然,在毫无法律依据的情况下,作者别有用心地不断加重政府的责任,彻底淡化个人和家庭的责任,企图对政府上演一场霸王硬上弓的戏码,以老年人生活困难为名,强行敲诈、勒索国家和社会,而真正的受益人倒成了坐在旁边看好戏的旁观者。更为奇怪的是:老年人对本人养老准备和儿女们依法应负的赡养义务,却连提都不提一下了。世界上哪里还有这样的道理呢?
因此,反倒是提出这个建议的人,是一个标准的超级大傻子,所提建议实属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。如果如此胡闹下去,只会把某些人彻底地惯成除了会要吃要喝之外,再什么事情都撒手不管的巨婴,彻底地陷国家于不义,社会危害性是非常严重的。
顺便提一下:法律意义上的城乡居民,既包括了农村的农民,又包括了城镇的无业居民。作者的建议仅仅针对老农民,那么无业居民中的老年人到底应不应该提高基础养老金呢?难道只有老农民要养老,城镇无业居民无须养老吗?从这个角度就能很明显地看出作者建议的荒谬性。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boc855 备注:小项目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helin.com/43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