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场失灵是指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。通常来说,政府干预往往可以成为解决市场失灵状态的有力武器。但政府的过分干预,不合时宜的介入有时候也会成为市场失灵的诱因。
按照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观点,市场经济中有一只“看不见的手”,在理想的经济状况下,这只手会自发的调节经济,让所有的包括资金、人力、产品等等各种社会资源达到最佳的、最有效的配置。但事实上,在很多情况下,这只“看不见的手”会失灵,无法让经济社会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,这就是市场失灵。可能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很多种,政府不恰当的干预是其中的一种情况。
政府干预导致市场失灵的案例,在计划经济年代比较普遍。而在市场经济已经深入融入社会生活的今天,这样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。在金融领域,地方政府以行政权利进行干预而最终造成不良后果的案例,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。
2020年,央行、银保监会、证监会印发了修订后的《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激励措施的实施办法(2020)》,该《办法》中明确指出,各地方政府不当干预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管理情况,将此纳入定性评价标准。
由于很多地方政府,对于所辖地区的金融机构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控制权。在与GDP相关的政绩考核使得地方政府加大对于科技、文化、卫生、公共基础设施、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的大背景下,很多地方金融机构的资源成为了个别地方政府的可用资源。于是,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,这些金融机构的经营开始向这些由“政府背书”的行业、企业、项目倾斜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,这种权利干预较几十年前变得更加的隐蔽,“硬干预”逐步被包含着各种暗示和交换的“软干预”所取代,但干预的严重后果却没有减弱。
地方政府作为行政机构,其政策措施可能会与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措施有所差异。而金融机构迫于压力及短期利益等原因,可能会将金融资源投入一些风险较高的行业、企业,完成无法预料的风险。
金融机构是专业化要求极强的行业,而风控水平往往是一家金融机构能否平稳发展的关键之所在。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必须要有独立的、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影响的决策权利。而地方政府可以成为金融机构与企业项目之间的桥梁纽带,但要特别小心不要成为“包办婚姻”悲剧的制造者。
以商业银行为例,其信贷风控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及审批流程,按照市场规律,银行的信贷资金会流向经营情况最稳定、市场前景最好、产品最有销路的企业,是一个汰弱留强的过程。商业银行为企业办理授信准入的过程,就是从各类企业中选出优质的、有发展潜力的客户,信贷资金投放就像一张张选票,能够按照市场规律加速企业优胜劣汰的进程。对于经营好的企业,给予其信贷支持能够帮助其弥补经营短板、加速产品升级、降低融资成本、合理调控产能、提升竞争实力;反之,对于经营差的企业,不给予其信贷支持可以加速其淘汰进程,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。而其他力量的介入有时候会打乱正常的金融市场运行规律,导致市场失灵。
政治文化精神与政治制度存在着牢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性,二者相互依存、相互制约。而在变革的过程中,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精神往往不会同步发生突变,必然会有其中一个方面率先有所突破,带动另一个方面在适应中蹒跚向前。在地方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中,按照传统政治文化精神,地方政府应该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指导和干预,以便在更高的政治层面达到大局统筹的目的,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可厚非的,也是必要的。然而在某些层面上,市场有市场的规律,会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,如果违背市场规律就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,付出惨痛的代价。
央行、银保监会、证监会出台的《办法》中指出,各地方政府不当干预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管理情况的规定,就如同在平静如水的、固有的、相对稳定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政治制度之间,率先以政治制度的改变打破僵局、实现突破,进而带动相对滞后的政治文化精神随之前进,这样的改变势在必行,这样的破局正是政府应有的干预。
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boc855 备注:小项目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helin.com/722.html